這大半年下來我的網誌幾乎處於荒廢的狀況 (是的 我有自知之明 真是對不起我的讀者們...)
老實說, 這段期間我正與我自己的"Quarter Life Crisis"奮戰。
什麼是Quarter Life Crisis, 比較專業的解釋可以參考這篇,用我白話的說法就是 "過了25歲赫然發現自己似乎沒有自己想像的成熟,但又感覺時間快要不夠用了" 基於我的讀者群有80%是處於20-35歲,所以想與大家來聊聊這話題!
在我還是十幾歲屁小孩的時候 曾經跟爸爸在溝通上產生誤會與口角,他說了令我銘心刻骨的一句話 "你難道不知道人過了25歲就很難改變本質了嗎" 。當時的我感到很不甘心,為什麼大人都很狡猾可以用這種藉口逃避,但同時我驚恐的意識到人的成長與進步空間是有時限的,而25歲就是那個分水嶺。從那刻起這句話就是我學習的動力, 因為我深怕在25歲之前沒有把自己調適到自己"理想的大人"我這輩子就沒有任何機會了。
但是 我似乎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如果過了25歲還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 我該怎麼辦?"
如今我踏過了那個分水嶺,而且不幸的是我離理想的自己差的可遠了(笑)。這下好了........! 怎麼辦??
或許你會與我爭論,age is nothing but a number (年紀只是個數字),某種程度上這句話是正確的,,人不該因為受自己年紀的限制,也不該把年紀當作逃避的藉口。不過這句話同樣的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面--人生很多時候錯過時機就沒有機會了,換句話說,沒在正確的年紀做適當的事情,對往後的人生是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的。
最近大學好友與我分享了TED Talk 邀請了心理學家 Meg Jay 探討為什麼現代人不能把社會整體晚熟的現象 (好比說晚進入工作職場 晚婚 晚生子等等)當作不去充實自我的藉口/動力。 建議大家花短短15分鐘看一下:
說真的第一次看完,我的心情只能用"絕望"來形容(笑)!
在影片裡Meg Jay一直強調20-35歲是決定你往後一輩子的指標,同時是最重要也是最後衝刺階段。而且這事是生理限制說的算, 跟大腦發育相關,而不是你願不願意,喜歡與否, 更是有無數的科學實驗印證著Meg Jay的觀點。 雖然不太想承認 但還是要說 "my dad has been right all along!" 其實爸爸在我成長過程也時常跟我說,他們現在所累積的財富幾乎都是在30歲之前累積的,之後養家開銷幾乎就吃掉大部份他們的收入。這個30底線理論,在爸媽身上認證給我看了,所以我在很小的年紀就明白30歲就將決定往後生活品質這個道理了。
絕望的同時,這支片子讓我的內心不再矛盾,也不會再抱著半調子半逃避的心態, 而是很認真的去思考與面對這個問題。
Meg Jay強調三大重點讓處在Quarter Life Crisis的"20好幾"年輕人更快找到自己人生重心:
1. 增加自己的價值與競爭力
2. 建立人脈
3. 開始認真尋找與思考能與自己渡過一生的另一半
我認為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省思的重點。
我同時也想要分享與Quarter Life Crisis奮戰的一些心得與我領悟到的一些道理。
首先,回到我一開始所提的問題 - "如果過了25歲還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 我該怎麼辦?"
所謂的"理想"是什麼? 對我而言,理想自己是一個"完美無所不能的人"
我承認我與許多人一樣,總是在追求"完美"。 某種程度上對於完美的執著使我在學校上與工作上都有不錯的成績,但是我卻把它當成我最致命的缺點看待,過度追求完美是會使人便的膽怯的,因為會害怕失敗所帶來的羞恥感。矛盾的是,我比任何人的清楚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絕對不可能會有,因為完美是用人的主觀去衡量的。雖然自己內心清楚這道理,但就是那該死的完美主義作祟,使我一直緊抓著那個不切實際的目標。下場呢? 就是無止盡的自卑感與自我厭惡。面對一個根本不存在或是無法衡量的目標,是不可能有任何結果的,只會導致導致於自己產生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的錯覺。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陷入在這個矛盾無解的深淵裡。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我是個開心樂觀的人,但是只要內心產生那麼一小點縫隙,自我厭惡的負面情緒就會把我吞食,使我久久無法釋懷,甚至影響到我的生活(好比說荒廢的我網誌XD)。
慶幸的是,我有個非常肯定我的先生,他的口頭禪就是"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這就是你的優點"。大部份的時候,我並不是真懂這句話的真諦,只是單純感到安心,即使自己討厭自己,自己的那個他也不會討厭自己。這次的Quarter-Life Crisis卻逼著我去思考這個問題。我與先生在一起的時間已經快要超過我們還未相遇的時間了,為什麼在這麼長的時間,他對於我的感受從來沒有改變過?也就是因為在一起的時間很長,先生對我的個性與成長經歷很清楚。也就是基於這兩點,我發覺一切問題的來源其實是非常單純的,那就是我根本不認識自己!
如果我根本不認識自己,我要如何衡量自己在人生規劃上已經達到和未達到哪些目標? 我又怎麼能夠知道我與"理想中的自己"相差多遠呢? 雖然 Meg Jay在影片有提到說,不要對自我認知(Self Identity)太過執著,應該更著重於自我充實(Self Capital)。 但是我認為一定程度的自我認知是很重要的,清楚的明白自己的長處與弱點才能夠明確的計畫要如何充實自己。加上若是已經邁入20尾了,更是要很明確的去衡量自己需要哪些資源去達成自己的目標,畢竟我們已經沒有太多多餘的時間去亂闖。
對自己不夠了解這個問題讓我困惑了很久,我時常在煩惱我不清楚我到底想要追求什麼。感覺每個年紀階段,我都只會盲目的去追求那個年紀層認為最重要的成功指標。好比說,小學的時候努力考好成績討好老師與爸媽,高中的時候努力把自己打扮得漂亮討好身邊的朋友,大學的時候則是努力選最難盡的科系討好同學。一路走來,淨是追求一些沒太大建設性的成就和目標為的就是能夠成為其他人眼中羨慕的人。老實說每個階段我都漂亮的達到這些目標了,但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原因很簡單,不好好思考自己想要什麼的話,是沒有任何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就的!
讓我徹底領物這個道理的是某天我們去爬挑戰性挺高的一座山,路途有一段要爬過一大片礁岩山。爬礁岩石困難度很高因為踏出每一步之前都必須先好好的看清楚腳下的石頭,判斷可不可以踩,石頭會不會晃。一個不留神就很容易把腳扭傷,所以我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鑑定我下一步腳要我哪踏。走著走著,頭一抬起來才發現我走到已經無法繼續走下去的dead end。相對之下,先生卻走的很快很輕盈,我才注意到,他幾乎花很少的時間在看腳下的石頭,而是看著遠方的路。這時候我才赫然發現,這個礁岩山是人生的最佳寫照! 我們每天面對著無數擾人的挑戰,我們費盡心思去處理眼前的困難,很少去思考在處理這些問題的同時,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若是對於人生沒有一個大方向,很容易就會迷路,受傷,甚至也掉下山谷的危險性。但同時間,對於人生,也真的只需要有個大方向就足夠了,眼睛看著遠方,剩下的就聽從自己的腳步了。或許眼前的石頭太大了,必須繞路。 或許前面的路沒有了,需要跳過去。又或許走累了想要坐下來休息一下。這些都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事情,怎麼穿過這片礁岩山,路線是依照自己的狀況去決定的,沒有所謂的對錯。
"放手去闖,但千萬不要迷失了大方向"。 這是礁岩山教我的人生觀!
瞧瞧礁岩山送我的另一個禮物! 礁岩山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穿越他卻是能欣賞到如此美麗的湖景。不管先前有多麼痛苦都不重要了! 我覺得人生很多時候也是這樣的,生活不就是各種折騰,各種挑戰。會感到絕望 、會遇到挫折、會想要放棄,但每個階段所帶來的美景,是值得我們再咬緊牙關忍一下的。
經歷了這些,我對自己又有更清楚的認識。我意識到我之所以不確定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是因為我對於自己的人生看的不夠遠。單單只是看10年後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是不夠的,因為等我走到35歲,我不就又會同樣的遇到"我不確定我想要什麼"的問題。更可怕的是,當我35歲的時候,我已經沒有像20幾歲的本錢去改變了。 因此我換了一個角度去評估我的人生,與其問自己10、20年後想要什麼,我反過來思考。 好比說,等我80歲的時候我希望我是怎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經歷過什麼經驗? 如果要達到80歲的人生目標,我70歲的時候該做些什麼? 這樣就對70歲的目標有些點概念,然後在往前推10年,以此類推,推到自己20幾歲需要做些什麼,就會有個人生大方向了。 我覺得這種做法是比較能真正考慮到自己人生最注重什麼,而不是自己"眼前"需要完成什麼。因為相信我,你眼前的東西,往往不是你真正你想要的,而是你在意的人想要的 (好比家長,朋友,自己的另一半)。
Meg Jay在影片最後說了一個比喻讓我印象深刻。她說20幾歲的年輕人就像是剛離開機場沒多久的飛機,小小的變動就能改變航型路線,因而抵達到世界各個目的地。20幾歲的年輕人要改變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的,有無限的可能,但前提是自己一定要勇於飛出自己的機場。這點我非常認同,我認為自我充實真的是最重要的了。畢竟20好幾的我們已經離開了學校了,除了自己之外,已經不會有爸媽和老師逼著自己學習。如果現在20好幾的你有某些你自己忍受不了的缺點和欠缺的知識,不要再拖了,趕快去尋找資源面對這問題吧! 以我來說好了,我知道我較為欠缺的是職場的經驗,所以我就去找了很多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workshops,像是時間管理,project management,商場禮儀等等的課程。如果好好的作功課在找幫助和資源上,這些課程往往都不需要花很多錢的! 但前提就像我一直強調的,一定要自己勇於踏出那第一步。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幫助自己的話,你又怎麼能夠得到幫助呢?
我推薦如果正處於quarter life crisis,又還未找到出口的年輕人,可以花點時間讀一讀Richard Bolles寫的"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這本書主要在探討自己的"dream job"是要透過自我了解才會找的到的。他的觀點是說,只要你了解了自己在追求什麼你自然就知道要從哪裡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了。書中有透過一些方式來做自我評估。不過就像Meg Jay說的,單單只是自我認識是不夠的,你還必須主動的充實自己和積極的利用自己的長處去追求你的dream life。
Quarter life crisis來的突然令人招架不住,但是認真去思考、去面對、去求救,不但更認識自己也更喜歡自己了。
雖然說現在是個吃貨時代(!?),但我也很希望我的讀者們能在尋覓下個餐廳目標時,可以花點時間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讓自己的生活更為充實! 若你已經跨過quarter life crisis, 恭喜你對於自己人生有更多認知。若你還未進入quarter life crisis,希望你能開始好好思考這個問題。若你還在與quarter life crisis奮戰,不要害怕,你不是孤獨一人。我很喜歡Richard Bolles在書中一開頭所寫的,不管在什麼狀況,都不要放棄"HOPE"。即使世間上有太多太多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但依舊一定會有自己能控制與改變的東西的,所以千萬千萬別放棄希望!
留言列表